七十年代中期,在村党支书李长顺的带领下,金华村组建了木业社,开始做起木器包装生意。随着自身规模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他们的产品开始销往马鞍山、合肥、南京、镇江等地,业务对象也从工厂拓宽到百货公司、外贸仓库、五金批发部、水果冷库等单位。从形成想法的夏长玉到形成产品的李长顺,短短几年时间,清水镇的木器包装逐步发展起来。不久,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这里,如何把“创业第一”变成“效益第一”,清水人开始了新的思考。
1989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开始飞速发展。有企业就有仓库,有仓库就离不了包装箱、垫仓板和托盘。周边地区的发展让已经具备一定生产能力的清水镇祠山综合包装厂看到了巨大商机。如何“挤”入这些市场,成为清水镇木器包装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凭着价格优势和一鼓钻劲,清水木器包装开始向长江下游的苏州、昆山、上海等地的码头、仓库和超市渗透。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当地扎下了根。
由于木器包装行业发展还不成熟,各类木器的定价灵活,而且技术含量也相对较低,这给整体文化程度不高的清水木器包装人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事业提供了可能。进入21世纪后,在原芜湖县木器商会成员的基础上,芜湖金源木业(集团)有限公司组建成立。该公司辖22家成员企业,分布于芜湖县4个镇,是芜湖木业包装行业当之无愧的“老大”。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成为芜湖县支柱产业的木器包装业迈进新的时期。集团组建以来,集团年产值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去年,集团内年产值超过1千万元的企业有6家,均为市百强企业,整个集团年产值达2亿元,缴纳国、地税累计1千多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全面覆盖上海、江苏、浙江等省份,并随货出口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企业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困扰,金源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爱耕告诉记者,目前最令他头疼的有两件事:一是原材料的紧缺。随着企业的发展,当地的木材早已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现在每天都有大量的木材从皖南、皖西、湖南、四川等地运来,即便这样还是改变不了原材料紧缺的现状,为此他们又想出了对旧木材再利用的办法。二是随着企业效益的提升,他们每年向国家上缴的税金也在逐年上升。由于现在对木器行业征收增殖税还没有固定的标准,而自己的一些业务还相对零散,如何尽快规范税收标准也成了他们关注的问题。但他相信,解决这些困难只是时间问题。
在对胡爱耕的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钻劲”二字。这里的“钻”有两层含义:一是对问题的钻研,二是对事业的执著。正是有了一代代人的“钻劲”,木器包装在这里才得以萌发、成长、壮大。
信息来源:芜湖日报